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消费网站首页生活消费
春城何处不飞花by酸葡萄(春城何处不飞花)
- 编辑:
- 2023-02-28 11:10:03
- 来源:
大家好,小必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春城何处不飞花by酸葡萄,春城何处不飞花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出自《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绝。
2、译文如下: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3、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4、原文如下: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5、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6、词句注释①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7、②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8、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9、③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10、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得到燃烛。
11、《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12、此诗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13、扩展资料:寒食是中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14、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15、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
16、这仪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勤政为民。
17、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
18、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
19、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
20、”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
21、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对此都极为愤慨。
22、有意见认为此诗正是因此而发。
23、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寒食寒食 [唐]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xiá.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节的一两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 [译文] 暮春时候长安处处飘絮又飞花,寒食节日风吹皇家花园柳枝斜.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寒食节景象的诗.诗歌首先描写春天时长安城的景象:暮春临近,全城处处花絮纷飞,表现出浓厚的春天气息.然后再从这无限风光中摄取一道风景来进行具体描写:寒食节里,东风吹过,皇家花园的柳枝随风飘拂.接着又将笔墨集中到王宫中的一个特殊景观:夜幕降临,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递蜡烛.诗篇从白天到夜晚,但重点在夜晚.寒食 [唐]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xiá.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节的一两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 [译文] 暮春时候长安处处飘絮又飞花,寒食节日风吹皇家花园柳枝斜.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寒食节景象的诗.诗歌首先描写春天时长安城的景象:暮春临近,全城处处花絮纷飞,表现出浓厚的春天气息.然后再从这无限风光中摄取一道风景来进行具体描写:寒食节里,东风吹过,皇家花园的柳枝随风飘拂.接着又将笔墨集中到王宫中的一个特殊景观:夜幕降临,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递蜡烛.诗篇从白天到夜晚,但重点在夜晚. 寒食 [唐]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xiá.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节的一两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 [译文] 暮春时候长安处处飘絮又飞花,寒食节日风吹皇家花园柳枝斜.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寒食节景象的诗.诗歌首先描写春天时长安城的景象:暮春临近,全城处处花絮纷飞,表现出浓厚的春天气息.然后再从这无限风光中摄取一道风景来进行具体描写:寒食节里,东风吹过,皇家花园的柳枝随风飘拂.接着又将笔墨集中到王宫中的一个特殊景观:夜幕降临,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递蜡烛.诗篇从白天到夜晚,但重点在夜晚.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24、 日暮汉官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25、 [译文] 暮春时候长安处处飘絮又飞花,寒食节日风吹皇家花园柳枝斜.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赏析]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26、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7、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说过:“人间佳节唯寒食。
28、”(邵雍)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
29、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
30、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
31、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
32、”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
33、 此诗只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绘,并无一字涉及评议。
34、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迷人风光。
35、把春日的长安称为“春城”,不但造语新颖,富于美感;而且两字有阴平阳平的音调变化,谐和悦耳。
36、处处“飞花”,不但写出春天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而且确切地表现出寒食的暮春景象。
37、暮春时节,袅袅东风中柳絮飞舞,落红无数。
38、不说“处处”而说“无处不”,以双重否定构成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
39、“春城无处不飞花”写的是整个长安,下一句则专写皇城风光。
40、既然整个长安充满春意,热闹繁华,皇宫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见了。
41、与第一句一样,这里并未直接写到游春盛况,而剪取无限风光中风拂“御柳”一个镜头。
42、当时的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所以特别写到柳。
43、同时也关照下文“以榆柳之火赐近臣”的意思。
44、 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
45、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
46、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
47、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
48、“日暮”两句正是写这种情事,仍然是形象的画面。
49、写赐火用一“传”字,不但状出动态,而且意味着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
50、“轻烟散入”四字,生动描绘出一幅中官走马传烛图,虽然既未写马也未写人,但那袅袅飘散的轻烟,告诉着这一切消息,使人嗅到了那烛烟的气味,听到了那得得的马蹄,恍如身历其境。
51、同时,自然而然会给人产生一种联想,体会到更多的言外之意。
52、首先,风光无处不同,家家禁火而汉宫传烛独异,这本身已包含着特权的意味。
53、进而,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则是“五侯”之家。
54、它使人联想到中唐以后宦官专权的政治弊端。
55、中唐以来,宦官专擅朝政,政治日趋腐败,有如汉末之世。
56、诗中以“汉”代唐,显然暗寓讽谕之情。
57、无怪乎吴乔说:“唐之亡国,由于宦官握兵,实代宗授之以柄。
58、此诗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见意,唐诗之通于春秋也。
59、”(《围炉诗话》) 据孟棨《本事诗》,唐德宗曾十分赏识韩翃此诗,为此特赐多年失意的诗人以“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
60、由于当时江淮刺史也叫韩翃,德宗特御笔亲书此诗,并批道:“与此韩翃”,成为一时流传的佳话。
61、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形象大于思想”(高尔基),此诗虽然止于描绘,作者本意也未必在于讥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读者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东西。
62、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之中,发而为诗,反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比许多刻意讽刺之作更高一筹。
63、 . [赏析]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64、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65、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说过:“人间佳节唯寒食。
66、”(邵雍)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
67、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
68、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
69、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
70、”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
71、 此诗只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绘,并无一字涉及评议。
72、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迷人风光。
73、把春日的长安称为“春城”,不但造语新颖,富于美感;而且两字有阴平阳平的音调变化,谐和悦耳。
74、处处“飞花”,不但写出春天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而且确切地表现出寒食的暮春景象。
75、暮春时节,袅袅东风中柳絮飞舞,落红无数。
76、不说“处处”而说“无处不以双重否定构成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
77、“春城无处不飞花”写的是整个长安,下一句则专写皇城风光。
78、既然整个长安充满春意,热闹繁华,皇宫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见了。
79、与第一句一样,这里并未直接写到游春盛况,而剪取无限风光中风拂“御柳”一个镜头。
80、当时的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所以特别写到柳。
81、同时也关照下文“以榆柳之火赐近臣”的意思。
82、 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
83、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
84、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
85、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
86、“日暮”两句正是写这种情事,仍然是形象的画面。
87、写赐火用一“传”字,不但状出动态,而且意味着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
88、“轻烟散入”四字,生动描绘出一幅中官走马传烛图,虽然既未写马也未写人,但那袅袅飘散的轻烟,告诉着这一切消息,使人嗅到了那烛烟的气味,听到了那得得的马蹄,恍如身历其境。
89、同时,自然而然会给人产生一种联想,体会到更多的言外之意。
90、首先,风光无处不同,家家禁火而汉宫传烛独异,这本身已包含着特权的意味。
91、进而,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则是“五侯”之家。
92、它使人联想到中唐以后宦官专权的政治弊端。
93、中唐以来,宦官专擅朝政,政治日趋腐败,有如汉末之世。
94、诗中以“汉”代唐,显然暗寓讽谕之情。
95、无怪乎吴乔说:“唐之亡国,由于宦官握兵,实代宗授之以柄。
96、此诗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见意,唐诗之通于春秋也。
97、”(《围炉诗话》) 据孟棨《本事诗》,唐德宗曾十分赏识韩翃此诗,为此特赐多年失意的诗人以“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
98、由于当时江淮刺史也叫韩翃,德宗特御笔亲书此诗,并批道:“与此韩翃”,成为一时流传的佳话。
99、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形象大于思想”(高尔基),此诗虽然止于描绘,作者本意也未必在于讥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读者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东西。
100、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之中,发而为诗,反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比许多刻意讽刺之作更高一筹寒食 [唐]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xiá.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节的一两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 [译文] 暮春时候长安处处飘絮又飞花,寒食节日风吹皇家花园柳枝斜.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寒食节景象的诗.诗歌首先描写春天时长安城的景象:暮春临近,全城处处花絮纷飞,表现出浓厚的春天气息.然后再从这无限风光中摄取一道风景来进行具体描写:寒食节里,东风吹过,皇家花园的柳枝随风飘拂.接着又将笔墨集中到王宫中的一个特殊景观:夜幕降临,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递蜡烛.诗篇从白天到夜晚,但重点在夜晚. 赏析]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101、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102、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说过:“人间佳节唯寒食。
103、”(邵雍)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
104、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
105、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
106、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
107、”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
108、 此诗只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绘,并无一字涉及评议。
109、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迷人风光。
110、把春日的长安称为“春城”,不但造语新颖,富于美感;而且两字有阴平阳平的音调变化,谐和悦耳。
111、处处“飞花”,不但写出春天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而且确切地表现出寒食的暮春景象。
112、暮春时节,袅袅东风中柳絮飞舞,落红无数。
113、不说“处处”而说“无处不”,以双重否定构成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
114、“春城无处不飞花”写的是整个长安,下一句则专写皇城风光。
115、既然整个长安充满春意,热闹繁华,皇宫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见了。
116、与第一句一样,这里并未直接写到游春盛况,而剪取无限风光中风拂“御柳”一个镜头。
117、当时的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所以特别写到柳。
118、同时也关照下文“以榆柳之火赐近臣”的意思。
119、 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
120、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
121、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
122、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
123、“日暮”两句正是写这种情事,仍然是形象的画面。
124、写赐火用一“传”字,不但状出动态,而且意味着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
125、“轻烟散入”四字,生动描绘出一幅中官走马传烛图,虽然既未写马也未写人,但那袅袅飘散的轻烟,告诉着这一切消息,使人嗅到了那烛烟的气味,听到了那得得的马蹄,恍如身历其境。
126、同时,自然而然会给人产生一种联想,体会到更多的言外之意。
127、首先,风光无处不同,家家禁火而汉宫传烛独异,这本身已包含着特权的意味。
128、进而,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则是“五侯”之家。
129、它使人联想到中唐以后宦官专权的政治弊端。
130、中唐以来,宦官专擅朝政,政治日趋腐败,有如汉末之世。
131、诗中以“汉”代唐,显然暗寓讽谕之情。
132、无怪乎吴乔说:“唐之亡国,由于宦官握兵,实代宗授之以柄。
133、此诗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见意,唐诗之通于春秋也。
134、”(《围炉诗话》) 据孟棨《本事诗》,唐德宗曾十分赏识韩翃此诗,为此特赐多年失意的诗人以“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
135、由于当时江淮刺史也叫韩翃,德宗特御笔亲书此诗,并批道:“与此韩翃”,成为一时流传的佳话。
136、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形象大于思想”(高尔基),此诗虽然止于描绘,作者本意也未必在于讥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读者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东西。
137、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之中,发而为诗,反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比许多刻意讽刺之作更高一筹。
138、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139、 日暮汉官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140、 [译文] 暮春时候长安处处飘絮又飞花,寒食节日风吹皇家花园柳枝斜.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赏析]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141、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142、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说过:“人间佳节唯寒食。
143、”(邵雍)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
144、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
145、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
146、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
147、”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
148、 此诗只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绘,并无一字涉及评议。
149、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迷人风光。
150、把春日的长安称为“春城”,不但造语新颖,富于美感;而且两字有阴平阳平的音调变化,谐和悦耳。
151、处处“飞花”,不但写出春天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而且确切地表现出寒食的暮春景象。
152、暮春时节,袅袅东风中柳絮飞舞,落红无数。
153、不说“处处”而说“无处不”,以双重否定构成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
154、“春城无处不飞花”写的是整个长安,下一句则专写皇城风光。
155、既然整个长安充满春意,热闹繁华,皇宫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见了。
156、与第一句一样,这里并未直接写到游春盛况,而剪取无限风光中风拂“御柳”一个镜头。
157、当时的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所以特别写到柳。
158、同时也关照下文“以榆柳之火赐近臣”的意思。
159、 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
160、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
161、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
162、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
163、“日暮”两句正是写这种情事,仍然是形象的画面。
164、写赐火用一“传”字,不但状出动态,而且意味着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
165、“轻烟散入”四字,生动描绘出一幅中官走马传烛图,虽然既未写马也未写人,但那袅袅飘散的轻烟,告诉着这一切消息,使人嗅到了那烛烟的气味,听到了那得得的马蹄,恍如身历其境。
166、同时,自然而然会给人产生一种联想,体会到更多的言外之意。
167、首先,风光无处不同,家家禁火而汉宫传烛独异,这本身已包含着特权的意味。
168、进而,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则是“五侯”之家。
169、它使人联想到中唐以后宦官专权的政治弊端。
170、中唐以来,宦官专擅朝政,政治日趋腐败,有如汉末之世。
171、诗中以“汉”代唐,显然暗寓讽谕之情。
172、无怪乎吴乔说:“唐之亡国,由于宦官握兵,实代宗授之以柄。
173、此诗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见意,唐诗之通于春秋也。
174、”(《围炉诗话》) 据孟棨《本事诗》,唐德宗曾十分赏识韩翃此诗,为此特赐多年失意的诗人以“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
175、由于当时江淮刺史也叫韩翃,德宗特御笔亲书此诗,并批道:“与此韩翃”,成为一时流传的佳话。
176、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形象大于思想”(高尔基),此诗虽然止于描绘,作者本意也未必在于讥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读者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东西。
177、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之中,发而为诗,反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比许多刻意讽刺之作更高一筹。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