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信息网站首页综合信息
事事旺对应(事事旺)
- 编辑:
- 2023-06-26 01:39:03
- 来源:
大家好,小勉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事事旺对应,事事旺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虎虎生威事事旺是上联,从这个句子的平仄就可以分辨出是上联。
2、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
3、对联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最早的春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
4、具史料记载,后蜀广政二十七年(公元九六四年)的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因平日善习联语,故趁新年来到之际,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
5、群臣们各自写好一幅,耐心等待审查。
6、孟昶一一看过,均不满意。
7、于是他就亲自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8、这就是中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
9、对联的格式精巧玲珑的对联,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习惯,而且在群众广泛运用的基础上还有一种统一点要求,固定的格式。
10、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是我国民间文化遗产中讲究较多、要求较严的一种特殊文体。
11、从格式上看,它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间有两个门框和一个门楣道特点相应地由三部分组成:上联:第一句,也叫出句;下联:第二句,也称对句;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
12、上、下联是对联的主体,有和壁之妙,缺一不可。
13、另外,对联主实际运用中,上、下联文字不管多长,一般都没有标点,这也是格式上的一种特殊讲究。
14、但也有例外。
15、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楹联,系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发展而来。
16、这个发展过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17、对偶阶段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三国、两晋至南北朝。
18、在中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
19、流传至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已见其滥觞。
20、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类。
21、至先秦两汉,对偶句更是屡见不鲜。
22、《易经》卦爻辞中已有一些对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视,跛能履。
23、”(《履》卦“六三”)、“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24、”(《明夷》卦“上六”)《易传》中对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见,如:“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25、”(《系辞下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则各从其类也。
26、”(乾·文言传)成书于春秋时期的《诗经》,其对偶句式已十分丰富。
27、刘麟生在《中国骈文史》中说:“古今作对之法,《诗经》中殆无不毕具”。
28、他例举了正名对、同类对、连珠对、双声对、叠韵对、双韵对等各种对格的例句。
29、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30、”(《郑风·子衿》)、“山有扶苏,隰有荷花。
31、”(《郑风·山有扶苏》)《道德经》其中对偶句亦多。
32、刘麟生曾说:“《道德经》仲裁对之法已经变化多端,有连环对者,有参差对者,有分字作对者。
33、有复其字作对者。
34、有反正作对者。
35、”(《中国骈文史》)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36、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37、”(八十一章)、“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38、”(二十二章)再看诸子散文中的对偶句。
39、如:“满招损,谦受益。
40、”(《尚书·武成》)、“乘肥马,衣轻裘。
41、”(《论语·雍也》)、“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42、”(《论语·述而》)等等。
43、辞赋兴起于汉代,是一种讲究文采和韵律的新兴文学样式。
44、对偶这种具有整齐美、对比美、美的修辞手法,开始普遍而自觉地运用于赋的创作中。
45、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有:“击灵鼓,起烽燧;车按行,骑就队。
46、”骈偶阶段骈体文起源于东汉的辞赋,兴于魏晋,盛于南北朝。
47、骈体文从其名称即可知,它是崇尚对偶,多由对偶句组成的文体。
48、这种对偶句连续运用,又称排偶或骈偶。
49、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评价骈体文是“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
50、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一段为例: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5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52、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53、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
54、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55、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56、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
57、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
58、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59、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60、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61、全都是用对偶句组织,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千古对偶名句。
62、这种对偶句是古代诗文辞赋中对偶句的进一步发展,它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对偶不再是纯作为修辞手法,已经变成文体的主要格律要求。
63、骈体文有三个特征,即四六句式、骈偶、用典,此其一。
64、二是对偶字数有一定规律。
65、主要是“四六”句式及其变化形式。
66、主要有:四字对偶,六字对偶,八字对偶,十字对偶,十二字对偶。
67、三是对仗已相当工巧,但其中多有重字(“之、而”等字),声律对仗未完全成熟。
68、律偶阶段律偶,格律诗中的对偶句。
69、这种诗体又称近体诗,正式形成于唐代。
70、但其溯源,则始于魏晋。
71、曹魏时,李登作《声类》十卷,吕静作《韵集》五卷,分出清、浊音和宫、商、角、徵、羽诸声。
72、另外,孙炎作《尔雅音义》,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创始人。
73、一般的五、七言律诗,都是八句成章,中间二联,习称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句式、平仄、意思都要求相对。
74、这就是标准的律偶。
75、举杜甫《登高》即可见一斑: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76、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77、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78、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79、这首诗的颌联和颈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80、”“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对仗极为工稳。
81、远胜过骈体文中的骈偶句。
82、除五、七言律诗外,唐诗中还有三韵小律、六律和排律,中间各联也都对仗。
83、律偶也有三个特征:一是对仗作为文体的一种格律要求运用;二是字数由骈偶句喜用偶数向奇数转化,最后定格为五、七言;三是对仗精确而工稳,声律对仗已成熟。
84、这个是否是上联要结合另一半来看,但看这一句是无法判断的。
85、所以最好把两句都发上来才好判断。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