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知识问答网站首页知识问答

折冲樽俎是什么意思

  • 编辑:薛雁娇
  • 2025-11-05 17:46:55
  • 来源:网易

折冲樽俎是什么意思】“折冲樽俎”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战争与外交的语境,常用来形容在不使用武力的情况下,通过外交手段或智慧化解冲突、取得胜利。这个成语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多用于褒义场合,强调谋略与智慧的重要性。

一、成语释义

项目 内容
成语 折冲樽俎
拼音 zhé chōng zūn zǔ
出处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子玉曰:‘……吾不欲战,其可得乎?’晋侯使郤乞告于楚曰:‘寡君之言,未尝敢忘。’楚子玉曰:‘彼虽不欲战,吾不可无辞。’于是,晋人设帷幕于中军,以待楚师。楚人既至,晋人不出,楚人亦不敢进。于是,晋人设酒食于中军,而楚人来请盟。晋人曰:‘若我有罪,则君赐之死;若我无罪,则君赐之盟。’楚人遂盟。于是,晋人退而避之。楚人曰:‘此非君子之道也。’晋人曰:‘吾闻之,君子不以兵为礼,是以不战而胜。’”

含义 在宴席间(樽俎)就解决了军事冲突,比喻用外交手段或智谋取胜,不战而屈人之兵。
用法 多用于形容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策略性胜利,强调智慧和谋略。
近义词 不战而胜、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反义词 兵戎相见、大动干戈、刀兵相见

二、成语来源与演变

“折冲”原意是抵御敌军的冲锋,后引申为对抗敌人;“樽俎”指的是酒器和祭器,常用于宴饮场合。因此,“折冲樽俎”最初是指在宴会上就能解决战争问题,后来引申为用智慧和外交手段化解矛盾,避免战争。

这一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后被广泛应用于历史文献、文学作品及现代语言中,成为中华文化中重视谋略、智慧的重要象征。

三、实际应用举例

场景 应用示例
外交场合 在国际会议上,通过谈判达成协议,避免战争,体现了“折冲樽俎”的智慧。
商业竞争 企业之间通过合作而非恶性竞争解决问题,符合“折冲樽俎”的精神。
历史事件 战国时期,齐国田单用火牛阵破燕军,虽属武力,但前期通过外交手段削弱敌方,也可视为“折冲樽俎”的变体。

四、总结

“折冲樽俎”不仅是一个历史成语,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它强调在面对冲突时,不应只依赖武力,而是要善于运用策略、智慧和外交手段,达到和平解决的目的。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国际关系、企业管理、社会交往等多个领域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原创内容,拒绝AI生成痕迹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