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常识问答网站首页常识问答
民胞物与的汉语大词典
- 编辑:陶燕邦
- 2025-09-13 10:07:47
- 来源:网易
【民胞物与的汉语大词典】“民胞物与”是汉语中一个富有哲学意味的成语,出自北宋思想家张载的《正蒙·乾称篇》。原文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句话表达了人与人之间应相亲相爱、万物皆为一体的思想,体现了儒家“仁”的精神和对宇宙万物的关怀。
在《汉语大词典》中,“民胞物与”被解释为:把人民视为同胞,把万物视为伙伴,形容一种博爱、宽广的胸怀和对世界的深刻理解。它不仅是一种道德观念,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
一、
“民胞物与”源自张载的思想,强调人与人、人与万物之间的平等与共生关系。这一理念在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常用于表达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注和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在现代语境下,这一概念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如生态文明建设、全球合作等。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民胞物与 |
出处 | 北宋·张载《正蒙·乾称篇》 |
原文 |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
含义 | 把人民视为同胞,把万物视为伙伴;体现博爱、宽广的胸怀和对世界的深刻理解。 |
主体思想 | 儒家“仁”的精神,强调人与人、人与万物之间的和谐共生。 |
现代意义 | 生态文明、全球合作、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的体现。 |
在《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 | 表示对人民和万物的关爱与包容,体现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哲学思想。 |
文化影响 | 对中国传统文化、伦理观念及现代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
通过“民胞物与”这一成语,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仁者爱人”的核心思想。它不仅是古代哲人的智慧结晶,也是当代社会倡导和谐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