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常识问答网站首页常识问答

三令五申的典故

  • 编辑:仲孙伊固
  • 2025-09-26 23:28:16
  • 来源:网易

三令五申的典故】“三令五申”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原意是指反复多次地命令和告诫。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对某项规定或命令进行了多次强调,以确保人们能够理解和遵守。

典故背景

“三令五申”的故事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即孙子)为吴王阖闾训练宫女的故事。吴王想看看孙武是否真的能带兵打仗,于是让他训练宫女。孙武将宫女分为两队,并任命两名妃子为队长。他先向她们宣布了军法,然后开始训练。但宫女们不听指挥,嬉笑打闹,根本不当回事。

孙武见状,立即下令斩杀两位队长,以示军法如山。吴王得知后非常生气,但孙武解释说:“军中无戏言,若不严明军纪,何以服众?”最终,吴王同意了他的做法。从此,宫女们变得严肃认真,训练顺利进行。

这个故事说明了纪律的重要性,也体现了“三令五申”这一成语的真正含义:为了确保命令被执行,必须反复强调、严格执行。

三令五申的典故总结表

项目 内容
成语出处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原意 反复多次地命令和告诫
典故来源 孙武训练宫女,因不守军纪而斩杀队长
故事主角 孙武、吴王阖闾、宫女及两位妃子
成语寓意 强调纪律和命令的重要性,需反复强调与严格执行
现代用法 多用于描述对政策、规定等多次强调的情况

通过这个典故,我们可以看出,“三令五申”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治军、治国、治事的重要原则。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企业管理、学校管理还是政府治理,都需要有明确的规则和严格的执行,才能实现高效运作。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