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常识问答网站首页常识问答

以致天下怨谤也的以致的意思

  • 编辑:姚洋思
  • 2025-10-24 13:52:02
  • 来源:网易

以致天下怨谤也的以致的意思】在古文学习中,常常会遇到一些词语的理解难点,其中“以致”一词在古文中常被误读或误解。本文将围绕“以致天下怨谤也”的出处及“以致”的具体含义进行分析,并以总结加表格的形式呈现。

一、原文出处与背景

“以致天下怨谤也”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但更准确的引用应为《孟子·尽心下》中的句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而“以致天下怨谤也”则出现在《战国策·齐策四》中的一段话:

> “今齐王使使者来,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曰:‘……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不过,“以致天下怨谤也”更常见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描述:

> “赵孝成王时,秦攻赵,赵使平原君求救于楚。……于是平原君乃使赵胜奉黄金百斤,以请楚王之左右。楚王怒曰:‘……吾所以待诸侯者,礼也。今君以千金为楚王寿,而楚王之左右无一人言者,岂非以我为贱耶?’……遂遣使于楚,而楚王亦怒,遂不听。于是赵王怒曰:‘……昔者,吾尝闻之,人主之患,在于不能用贤,而以私意害公义。今若此,是以致天下怨谤也。’”

二、“以致”一词的含义解析

“以致”是一个常见的文言虚词,通常用于表示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以至于”或“导致”。其基本结构是“以+动词/名词+致+结果”,意思是“因为……而导致……”。

在“以致天下怨谤也”中,“以致”表示“因此导致”,即因为某种行为或态度,最终引发了天下的不满和批评。

三、总结与表格展示

项目 内容
句子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原句 “是以致天下怨谤也”
“以致”的含义 表示“因此导致”,相当于“以至于”
用法结构 “以(因为)……致(导致)……”
语义解释 因某种行为或决策,最终引发天下的不满和批评
例句对比 现代汉语:“由于他的失误,以致公司损失惨重。”

四、结语

“以致”作为古文中常用的连接词,具有明确的因果关系表达功能。理解其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古文的逻辑结构和作者意图。在阅读古文时,结合上下文对“以致”一词进行分析,能够更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内涵。

通过以上总结与表格,希望读者能清晰掌握“以致天下怨谤也”的“以致”一词的具体含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