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精选问答网站首页精选问答
目不窥园的典故
- 编辑:叶琰秋
- 2025-09-14 06:43:14
- 来源:网易
【目不窥园的典故】“目不窥园”是一个源自古代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人专心致志、埋头苦学,甚至到了连窗外的风景都不愿看一眼的地步。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故事,反映了古人对学问的执着追求。
一、典故来源
“目不窥园”最早出自《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儒学家,他为了钻研儒家经典,曾经在家中闭门读书多年,甚至连院子外面的景象都不曾留意,因此被后人称为“目不窥园”。
据记载,董仲舒年轻时就非常勤奋好学,常常闭门不出,专注于研读经书。他的书房紧邻庭院,但他几乎从不向外张望,因此留下了“目不窥园”的美名。这一典故后来被广泛引用,用来形容一个人学习非常专注,心无旁骛。
二、成语释义
成语 | 目不窥园 |
拼音 | mù bù kuī yuán |
出处 | 《汉书·董仲舒传》 |
释义 | 形容专心致志地学习或做事,连窗外的风景都不愿看一眼。 |
用法 | 多用于褒义,形容人专注、刻苦 |
近义词 | 一心一意、潜心钻研 |
反义词 | 心不在焉、三心二意 |
三、现实意义与启示
“目不窥园”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提醒人们,在面对学习和工作时,应当保持专注与坚持,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动摇。在现代社会中,信息纷繁复杂,诱惑众多,能够做到“目不窥园”,实属不易。
不过,也有人认为,完全“目不窥园”可能并不适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适度关注外部世界,有助于拓宽视野、激发灵感。因此,“目不窥园”更多是一种精神上的鼓励,而不是一种绝对的行为标准。
四、总结
“目不窥园”源于董仲舒的求学经历,体现了古人对知识的渴望和专注。这一成语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对现代人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在快节奏的社会中,如何平衡专注与开放,或许才是我们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典故,欢迎继续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