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精选问答网站首页精选问答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恒灵也中尝原文内容及翻译
- 编辑:司马勤淑
- 2025-10-14 07:31:25
- 来源:网易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恒灵也中尝原文内容及翻译】一、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恒灵也”这句话出自《后汉书·王符传》。其中,“尝”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表示“曾经”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我)没有一次不为桓帝、灵帝时期的政治腐败而感到悲痛和愤恨。”
在古代文献中,“尝”常用于表达一种持续性或习惯性的状态,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色彩。
本文将对“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恒灵也”中的“尝”字进行详细解析,并结合原文内容与现代汉语翻译,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含义。
二、原文内容及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现代汉语翻译 |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恒灵也 | 没有一次不为桓帝、灵帝时期的政治状况感到悲痛和愤恨。 |
尝 | 曾经、有过 |
未尝不 | 没有一次不(表示否定的强调) |
叹息 | 感叹、哀叹 |
痛恨 | 深切的怨恨、愤慨 |
于恒灵也 | 对桓帝、灵帝而言 |
三、词语详解
- 尝:在古文中,“尝”是一个表示时间的副词,常用来表示“曾经”,也可以表示“尝试”。但在本句中,“尝”作“曾经”解。
- 未尝不:这是一个固定结构,表示“从来没有不……”,属于双重否定,加强语气。
- 叹息痛恨: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政治黑暗的深切不满与无奈。
- 于恒灵也:说明作者所痛恨的对象是东汉末年的桓帝和灵帝时期。
四、背景补充
“恒灵”指的是东汉的桓帝(刘志)和灵帝(刘宏),他们统治期间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朝政腐败,社会动荡不安。王符作为东汉时期的学者,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深感忧虑,因此在文章中表达了强烈的批判态度。
五、总结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恒灵也”一句,通过“尝”字的使用,强化了作者对桓、灵两帝时期政治腐败的深刻不满。这种表达方式不仅体现了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也反映了作者对时局的深切关注与忧思。
如需进一步了解《后汉书》或其他相关历史文献,可继续查阅相关资料或阅读《后汉书》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