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经验问答网站首页经验问答
小康最早出现在古代典籍什么中
- 编辑:仇园利
- 2025-10-18 13:36:00
- 来源:网易
【小康最早出现在古代典籍什么中】“小康”一词,常被用来描述一种介于“温饱”与“大同”之间的社会状态,是古代先贤对理想生活的一种描绘。那么,“小康”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哪部古代典籍中呢?本文将对此进行简要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相关资料。
一、
“小康”一词最早见于《礼记·礼运》篇,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整理而成。在《礼记·礼运》中,孔子通过与弟子子游的对话,提出了“大同”与“小康”的社会理想模型,其中“小康”指的是一个相对稳定、秩序井然、人民生活较为富足的社会状态。
《礼记》成书于战国末至汉初之间,虽然部分内容可能源于更早的口传或文献,但其成书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左右。因此,“小康”作为正式词汇的出现,可以追溯到这一时期。
在《礼记·礼运》中,孔子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是“大同”社会的理想状态;而“小康”则是相对于“大同”而言的次一级社会形态,即“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由此可见,“小康”并非指经济上的富裕,而是指一种制度相对完善、社会秩序较为稳定的状态。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概念名称 | 小康 |
| 最早出处 | 《礼记·礼运》 |
| 出处原文 |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
| 成书年代 | 战国末至汉初(约公元前2世纪) |
| 背景介绍 | 孔子与弟子子游对话中提出“大同”与“小康”的社会理想模型 |
| 含义解释 | 相对于“大同”而言,指社会秩序较稳定、人民生活较富足的状态 |
| 文化影响 | 后世常用于描述社会发展阶段,成为政治与哲学的重要概念 |
三、结语
“小康”一词虽在现代常被用来形容经济发展水平,但在古代典籍中,它更多是一种社会理想和制度状态的象征。从《礼记·礼运》的记载来看,“小康”最早出现在儒家经典中,体现了古人对理想社会的思考与追求。了解这一概念的起源,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思想。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