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学识问答网站首页学识问答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译文

  • 编辑:柏聪超
  • 2025-09-17 21:32:09
  • 来源:网易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译文】一、文章总结

《为学一首示子侄》是清代文学家彭端淑写给子侄的一篇劝学短文,旨在鼓励后辈勤奋学习,不要因为困难而放弃。文章通过一个生动的比喻——“蜀鄙之僧”与“富者”的对比,说明只要有志向和毅力,即使条件再差也能成功;反之,即便有资源却缺乏行动力,也难以实现目标。

文章语言简练,寓意深刻,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

二、原文与译文对照表

原文 译文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只要去做,困难的事情也会变得容易;如果不做,容易的事情也会变得困难。
人之为学不难于立志,而难于有恒。 人们做学问并不难在立志,而难在坚持下去。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另一个富裕。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去呢?”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水瓶和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租船去南海,都没能成行。你凭什么去?”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告诉了富和尚。
富者有惭色。 富和尚脸上露出了羞愧的神色。
西蜀之僧,不能为学,而况于不贤者乎? 四川的和尚尚且能够做到,何况我们这些不太贤德的人呢?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 我的资质愚钝,不如别人;我的才能平庸,也不如别人;但每天坚持学习,长久不懈,最终也成功了。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饿之患矣; 现在你们在太学读书,朝廷每天供应粮食,父母每年供给衣物,不用担心饥寒;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有教官和博士作为老师,没有请教得不到回答、求学得不到帮助的情况;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所有应该有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录,借别人的书就能看到。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如果学业没有精通,品德没有成就,不是因为天资低下,而是因为心思不如我专一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错吗?

三、核心观点总结

内容要点 说明
学习贵在坚持 不在于天赋高低,而在于是否有恒心
行动胜于空想 只有真正去做,才能克服困难
机会属于主动者 懒惰者即使有条件也难成事
自身努力更重要 成功取决于个人的努力而非外在条件

四、结语

《为学一首示子侄》虽篇幅不长,但内容深刻,语言朴实,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不仅是一篇劝学文章,更是一则关于人生态度的启示录。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这篇文章所传达的精神——立志、坚持、行动——始终值得我们深思与践行。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