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学识问答网站首页学识问答
菩提本无树何处惹尘埃原文及翻译
- 编辑:霍贝容
- 2025-09-19 17:38:32
- 来源:网易
【菩提本无树何处惹尘埃原文及翻译】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禅宗六祖慧能对佛教顿悟思想的经典表述。这句话出自《六祖坛经》,是对当时佛教修行观念的一种回应与超越。
在佛教中,“菩提”意为觉悟,“尘埃”象征烦恼与杂念。慧能认为,人的本性本来清净,无需外修,因此提出“本来无一物”,强调内在的纯净与自性不染。这与当时的佛教修行者注重“坐禅”、“持戒”等外在形式形成鲜明对比。
以下为原文与翻译的对照,并通过表格形式进行清晰展示,便于理解与记忆。
二、原文及翻译对照表
中文原文 | 英文翻译 | 汉语解释 |
菩提本无树 | Bodhi is not a tree | “菩提”(觉悟)并不是一棵树,比喻觉悟并非依赖外物 |
明镜亦非台 | A mirror is not a stand | “明镜”也不是一个架子,表示清净的心性不是靠外物来维持 |
本来无一物 | Originally, there is nothing | 本来就没有一物,说明众生本具佛性,无需外求 |
何处惹尘埃 | Where then can dust arise? | 既然没有尘埃,又从何而来?强调心性清净,不受污染 |
三、内容解析
这段偈语反映了禅宗“顿悟成佛”的思想,主张修行不在外在形式,而在内心觉悟。慧能认为,人天生具有佛性,只要放下执着、明心见性,即可成佛,不需要像传统佛教那样长期苦修或依赖外在法门。
此偈语也体现了中国化佛教的特点——更注重内心的体验和直觉领悟,而非繁琐的教义学习。
四、总结
“菩提本无树,何处惹尘埃”不仅是禅宗思想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中“心性论”的重要体现。它提醒人们,真正的修行在于内心,而非外在的形式与仪式。这一思想对后世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被广泛传颂与研究。
如需进一步探讨禅宗思想或相关经典,欢迎继续提问。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