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学识问答网站首页学识问答
怏怏不乐历史典故
- 编辑:堵婷发
- 2025-10-22 20:12:05
- 来源:网易
【怏怏不乐历史典故】“怏怏不乐”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人因事情不如意而心情郁闷、不高兴。这个成语虽然在现代使用广泛,但其背后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通过了解“怏怏不乐”的出处和相关历史人物的故事,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一成语的内涵与用法。
一、成语释义
怏怏不乐:形容心中有怨气或不满,情绪低落,闷闷不乐的样子。
- 怏怏(yàng yàng):表示不满意、不高兴的样子。
- 不乐(bù lè):不快乐、不高兴。
二、历史出处
“怏怏不乐”最早见于《史记·项羽本纪》:
> “项王按剑而跽曰:‘此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项王默然不应。……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哙曰:‘今者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王曰:‘壮士!——又何惧乎?’……于是项王乃留沛公与饮。……酒酣,项王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沛公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项王曰:‘壮士!——来,与我饮。’……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虽然原文中并未直接出现“怏怏不乐”四字,但其中描写项羽在失败后的情绪状态,正是“怏怏不乐”的典型表现。后来,文人墨客在引用项羽故事时,常以“怏怏不乐”来形容其失落与不满的心情。
三、相关历史人物与事件
| 历史人物 | 事件描述 | 成语关联 |
| 项羽 | 在垓下之战中兵败被围,最终自刎乌江。他面对失败时情绪低落,表现出明显的“怏怏不乐”情绪。 | “怏怏不乐”常用于形容他的失败心境。 |
| 刘邦 | 虽然在鸿门宴上一度处于劣势,但他善于调整心态,最终取得胜利。 | 相比之下,刘邦并未表现出“怏怏不乐”。 |
| 樊哙 | 在鸿门宴上勇敢直言,鼓舞了刘邦,表现出积极乐观的态度。 | 与“怏怏不乐”形成鲜明对比。 |
四、成语演变与现代应用
“怏怏不乐”最初多用于描写历史人物的心理状态,如项羽等。随着语言的发展,它逐渐成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表达方式,用来形容人们因某种原因感到不开心、沮丧的状态。
- 现代用法示例:
- 他因为考试没考好,整天怏怏不乐。
- 她对这次安排感到不满,显得怏怏不乐。
五、总结
“怏怏不乐”虽为常见成语,但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物情感。通过了解其出处与相关历史人物的事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的含义,并在实际生活中合理运用。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怏怏不乐 |
| 出处 | 《史记·项羽本纪》 |
| 含义 | 形容因不满或失意而情绪低落 |
| 典型人物 | 项羽 |
| 现代用法 | 描述因事不如意而情绪低落 |
| 文化意义 | 反映古代人物心理状态与历史情境 |
结语:成语不仅是语言的精华,更是文化的载体。“怏怏不乐”不仅是一种情绪表达,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了解这些背后的故事,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汉语的丰富性与历史的厚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