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学识问答网站首页学识问答
枕戈待敌的汉语大词典枕戈待敌的汉语大词典是什么
- 编辑:淳于晶卿
- 2025-11-06 00:22:27
- 来源:网易
【枕戈待敌的汉语大词典枕戈待敌的汉语大词典是什么】“枕戈待敌”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出自《晋书·刘琨传》,原意是形容时刻警惕敌人,随时准备战斗。在现代汉语中,它常用来表示高度警觉、严阵以待的状态。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以下是对“枕戈待敌”的详细解释,并结合《汉语大词典》进行总结。
一、成语“枕戈待敌”简介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枕戈待敌 |
| 拼音 | zhěn gē dài dí |
| 出处 | 《晋书·刘琨传》:“枕戈待旦,志在复仇。” |
| 基本释义 | 形容时刻警惕敌人,随时准备作战。 |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或组织保持高度戒备状态,防范潜在威胁。 |
| 近义词 | 防患未然、严阵以待、居安思危 |
| 反义词 | 松懈麻痹、掉以轻心、高枕无忧 |
二、《汉语大词典》对“枕戈待敌”的解释
根据《汉语大词典》的收录,“枕戈待敌”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层面的含义:
1. 字面意义
“枕戈”即头枕着武器,表示随时准备战斗;“待敌”则是等待敌人到来。整体意思是:枕着武器等待敌人,表现出强烈的备战意识。
2. 引申意义
引申为一种高度警觉、时刻准备应对危机的态度,不仅限于军事领域,也可用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
3. 历史背景
该成语最早见于《晋书·刘琨传》,刘琨是东晋时期的名将,曾多次与北方少数民族作战,其“枕戈待旦”的精神成为后世传颂的典范。
4. 文化内涵
在中华文化中,“枕戈待敌”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担当”,强调在和平时期也要保持警惕,以防不测。
三、使用场景举例
| 场景 | 使用示例 |
| 军事领域 | 国防部门枕戈待敌,随时应对可能的边境冲突。 |
| 政治领域 | 政府加强安全防范,枕戈待敌,防止恐怖袭击。 |
| 企业经营 | 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需枕戈待敌,防范对手的威胁。 |
| 个人生活 | 在面对重大挑战时,保持枕戈待敌的心态,有助于提高应变能力。 |
四、总结
“枕戈待敌”不仅是古代将士的精神写照,更是现代社会中一种重要的生存智慧。它提醒人们在和平年代也不能放松警惕,要时刻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与挑战。《汉语大词典》对这一成语的详细解释,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本义,也让我们认识到它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结语
成语“枕戈待敌”虽源自古代,但其精神内核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价值。无论是个人、组织还是国家,都应该具备这种“枕戈待敌”的意识,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