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知识问答网站首页知识问答
罄竹难书的典故
- 编辑:孙建妹
- 2025-09-22 06:39:44
- 来源:网易
【罄竹难书的典故】“罄竹难书”是一个常用成语,用来形容罪行极多,即使把竹子用尽也写不完。这个成语源于中国古代历史,背后有着一段令人深思的故事。
一、典故来源
“罄竹难书”出自《旧唐书·李密传》。李密原是隋朝的将领,后来投靠瓦岗军,成为反隋的重要人物。他在给洛阳的王世充写的檄文中写道:“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意思是说,就算用尽南山的竹子来书写他的罪行,也写不完;就算用尽东海的海水来洗刷他的罪恶,也无法洗净。
后人将这句话简化为“罄竹难书”,用来形容罪行极其严重,无法一一列举。
二、历史背景
隋朝末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李密作为反隋势力之一,虽然在初期有反抗暴政的正义性,但随着势力壮大,他也逐渐表现出野心和残暴的一面。因此,后人评价他时,既肯定其反隋的功绩,也批评其手段狠辣、滥杀无辜。
三、成语含义与用法
- 字面意思:用尽竹子也写不完。
- 引申义:形容罪行极多,无法全部记载或清算。
- 使用场合:多用于描述历史上或现实中某人的恶行累累,难以数清。
四、总结对比表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罄竹难书 |
出处 | 《旧唐书·李密传》 |
原文出处 | “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
字面意思 | 用尽南山的竹子也写不完 |
引申意义 | 形容罪行极多,无法一一列举 |
使用场景 | 描述历史人物或现实中的严重罪行 |
历史背景 | 源于李密反隋时期,后被用来形容其罪行 |
后世评价 | 肯定其反隋的正义性,但也批评其手段残酷 |
五、结语
“罄竹难书”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或事件时,应全面看待其功过,既不能因一时的功绩而忽视其恶行,也不能因一时的错误而全盘否定其贡献。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