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甄选问答网站首页甄选问答
论语微子原文理解
- 编辑:解玉岩
- 2025-09-08 04:00:28
- 来源:网易
【论语微子原文理解】《论语·微子》是《论语》中的一篇,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与当时一些隐士、贤人的对话,反映了孔子对理想人格、政治态度以及社会现实的看法。这一篇通过人物的言行,展现了儒家思想在乱世中的坚持与无奈,也体现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一、
《论语·微子》共有11章,内容多为孔子与隐士或不愿出仕者的对话,涉及以下几方面:
- 对隐士的态度:孔子尊重他们的选择,但不认同他们放弃社会责任。
- 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孔子虽知天下无道,仍坚持推行仁政。
- 对弟子的教导:强调君子应有担当,不应逃避责任。
- 对时局的批评:指出当时的混乱与道德沦丧。
二、原文与理解对照表
章节 | 原文 | 理解 |
1 |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 微子离开商纣王,箕子被囚为奴,比干因劝谏而死。孔子认为他们是殷朝的三位仁者。 |
2 |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 子路认为不出仕是不义的行为,因为不能废弃长幼之礼和君臣之道。如果只顾自身清白,反而破坏了伦理。君子做官是为了履行道义。 |
3 |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 长沮和桀溺一起耕田,孔子经过,让子路去询问渡口在哪里。 |
4 |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 子路告诉孔子后,孔子怅然说:“我不能与鸟兽同群,若不与这些人共处,又能与谁共处?如果天下有道,我也不会改变现状。” |
5 |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爱人。” |
6 | 问知。子曰:“知人。” | 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回答:“知人。” |
7 |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
8 |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 孔子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就能远离怨恨。” |
9 |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 孔子说:“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别人。” |
10 |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孔子说:“见到有德之人要想着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要反省自己是否有类似的问题。” |
11 |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常常忧愁不安。” |
三、总结
《论语·微子》虽然篇幅不长,但内容深刻,反映出孔子对社会、人生、道德的思考。它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反映,更是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孔子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即使身处乱世,也要坚守道义,承担社会责任。这种精神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