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甄选问答网站首页甄选问答
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是什么
- 编辑:宗富云
- 2025-10-01 05:33:19
- 来源:网易
【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是什么】《石钟山记》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篇游记散文,文章通过作者实地考察石钟山的经过,探讨了“钟声”产生的原因,表达了他注重实践、不盲从古人的治学态度。本文将对《石钟山记》的原文进行摘录,并提供简要翻译,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容。
一、文章总结
《石钟山记》是苏轼在游览江西湖口的石钟山后,根据亲身经历和实地考察,对前人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提出质疑,并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文中不仅展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现象的深入思考。
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生动,既有文学色彩,又富有哲理,是古代游记中的经典之作。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 《水经》说:“彭蠡湖的入口处有一座石钟山。” |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闻水上,世以其名。 | 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靠近深潭,微风吹动波浪,水与石头互相撞击,声音可以传到水面,因此人们用这个名字称呼它。 |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 现在把钟磬放在水里,即使有大风浪也不能发出声音,何况是石头呢! |
是故不莫知其然也。 | 所以世人并不知道它的真实原因。 |
余方心动欲还,舟人曰:“此为‘下钟岩’,乃石钟山之南也。” | 我正想动身返回,船夫说:“这里是‘下钟岩’,是石钟山的南面。” |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 船回到两山之间,即将进入港口时,有一块大石头挡在水流中间,可以坐上百人,空心且有许多孔洞,与风和水相互作用,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与之前听到的“噌吰”声相呼应,就像音乐演奏一样。 |
因笑曰:“郦元之所见,殆与余同,特不能推究其所以然耳。” | 于是笑着说:“郦道元所看到的,大概和我一样,只是没有进一步探究其中的原因罢了。” |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 叹息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
三、文章主旨
《石钟山记》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更是对古人观点的反思。苏轼通过亲身体验,纠正了前人对石钟山得名原因的误解,强调了“实践出真知”的重要性。文章语言朴实,逻辑严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四、结语
《石钟山记》作为一篇经典的游记散文,不仅记录了苏轼的旅行经历,更体现了他求真务实的精神。通过对石钟山声音来源的探索,文章传达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治学态度,值得后人学习与借鉴。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