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甄选问答网站首页甄选问答
退避三舍是关于谁的典故
- 编辑:褚翠凤
- 2025-10-10 11:06:11
- 来源:网易
【退避三舍是关于谁的典故】“退避三舍”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常用来形容为了避让或避免冲突而主动后退。这个典故与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有关。
一、
“退避三舍”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和《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讲述的是晋文公重耳在与楚国交战时,遵守诺言,主动后退三舍(一舍为三十里),以示守信。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晋文公的诚信,也帮助他赢得了战争的胜利,最终成为中原霸主。
该典故强调了“信义”和“策略”的结合,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和军事智慧的重要体现。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典故名称 | 退避三舍 |
出处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
主要人物 | 晋文公(重耳) |
背景 | 春秋时期,晋楚争霸 |
故事内容 | 晋文公为守信,主动后退三舍,避免与楚军正面冲突;后在城濮之战中击败楚军,成为中原霸主。 |
成语含义 | 表示为避让或守信而主动后退。 |
现代用法 | 常用于形容为了大局或守信而做出的妥协或退让行为。 |
历史意义 | 展现了晋文公的诚信与战略眼光,成为春秋时期重要的政治军事典范。 |
三、结语
“退避三舍”不仅是历史上的一个著名战役,更是一种道德与智慧的象征。它告诉我们,在复杂的政治和军事环境中,坚守信义与灵活应变同样重要。这一典故至今仍被广泛引用,提醒人们在面对冲突时,应以理性和远见作出决策。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