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甄选问答网站首页甄选问答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出处

  • 编辑:柯娣贤
  • 2025-10-30 01:58:02
  • 来源:网易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出处】一、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戴叔伦的《塞上曲》,原诗为:

>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与奉献精神,强调了为国效力、不惧艰险的豪情壮志。即使不能活着回到故乡(玉门关是古代边塞要地,象征归乡之路),也要为国尽忠,体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这首诗虽然篇幅简短,但情感深沉,语言凝练,是中国古代边塞诗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现了唐代将士的英勇精神,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忠君报国的价值观。

二、原文出处及解析

项目 内容
诗句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出处 唐代 戴叔伦《塞上曲》
作者简介 戴叔伦(约732—789),字幼公,唐代诗人,擅长写边塞诗和抒情诗,风格清新自然。
诗体 五言绝句
背景 该诗写于唐代边疆战事频繁时期,表现了戍边将士的忠诚与牺牲精神。
诗句含义 表达了诗人愿意一生为国效力,不必考虑个人生死,甚至不必再回到家乡。
情感基调 壮烈、悲壮、坚定、爱国
文学价值 简洁有力,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民族气节和英雄主义色彩

三、延伸理解

“玉门关”在古代是通往西域的重要关口,常被用来象征边塞与归途。诗中“何须生入玉门关”一句,实际上是对“生入玉门关”的反问,表达了一种超越生死、以国为重的精神境界。

这种思想在后世影响深远,成为许多文人墨客歌颂忠勇精神的典范。例如,陆游、岳飞等人都曾在诗词中借用或化用此句,表达自己对国家的热爱与责任。

四、结语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不仅是戴叔伦诗歌中的名句,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国家和民族大义时,应有担当、有勇气、有信念,勇于奉献,不计个人得失。

通过了解这句诗的出处与内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家国情怀,也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激励自己在新时代继续前行。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