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精选问答网站首页精选问答

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的出处

  • 编辑:戚达有
  • 2025-09-23 12:59:02
  • 来源:网易

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的出处】一、

“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思想家朱熹的《论语集注》。它强调了“羞耻心”在个人道德修养中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如果具备羞耻感,就能够自觉地避免做违背道德和良知的事情。

这句话的核心在于“耻”与“不为”的关系,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个体道德自律的重视。在现代社会中,这一理念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人们要注重内在的道德约束,而非仅仅依赖外部规范。

二、出处与背景分析

项目 内容
原文出处 《论语·子路》篇:“人而无耻,不知其可也。”(原文)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对此句进行注解时,提出“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版本。
出处典籍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经典。
朱熹的《论语集注》是对《论语》的注释与解读,是宋代理学的重要著作。
作者 孔子(原句)
朱熹(注解并发展为“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原意解释 “人如果没有羞耻之心,就无法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
朱熹进一步强调,有了羞耻心,人才能自我约束,不做违背道德的事。
现代意义 强调道德自律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在面对诱惑或错误行为时,应以“耻”作为内心的底线,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延伸理解

“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不仅是对个人道德的要求,也是对社会风气的一种引导。在当今社会,物质诱惑增多,价值观多元,这种“耻”的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它不是一种外在的强制,而是一种内在的自我约束力。

从教育角度来看,培养孩子的羞耻心,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从社会治理层面看,弘扬“耻”的精神,可以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

四、结语

“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虽源自古代经典,但其内涵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深思和践行。它不仅是一种道德训诫,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提醒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清明与坚定。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