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精选问答网站首页精选问答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出处

  • 编辑:杜希程
  • 2025-10-11 00:14:29
  • 来源:网易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出处】“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世说新语·雅量》篇,是魏晋时期的一则著名典故,讲述的是少年王戎在面对路边李子时,因观察细致、思维缜密而做出明智判断的故事。该故事不仅体现了王戎的聪明才智,也反映了古人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思考。

一、原文出处

《世说新语·雅量》原文如下:

>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人皆信之,果如其言。

这段话的意思是:王戎七岁时,和一群孩子一起出去玩。看到路边有李子树,结了很多果实,其他孩子都争着跑去摘,只有王戎不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他回答说:“这棵树在路旁边,还结这么多李子,一定是苦的。”大家都相信了他的话,结果果然如此。

二、出处分析

项目 内容
出处 《世说新语·雅量》
作者 刘义庆(南朝宋)
时代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注重人物品评与思想智慧
故事核心 聪明、善于观察、理性判断
教育意义 不轻信表象,注重逻辑推理

三、故事解析

这个故事虽然简短,但蕴含了深刻的哲理。王戎没有被表面的“多子”所迷惑,而是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如果李子是甜的,早就被人摘光了,因此树上剩下的李子很可能是苦的。这种思维方式体现了古代士人对事物本质的重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智慧和理性判断的推崇。

四、延伸理解

“王戎不取道旁李”常被用来比喻那些不为表象所动、能够冷静分析问题的人。它不仅是对个人智慧的肯定,也是对理性思考的一种鼓励。

在现代教育中,这一典故也被广泛引用,作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典型案例。

五、总结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虽小,却寓意深远。它出自《世说新语·雅量》,展现了魏晋时期士人的智慧与风度,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方式和人生启示。

项目 内容
故事来源 《世说新语·雅量》
核心思想 理性判断、不轻信表象
作者 刘义庆
教育意义 培养独立思考与逻辑推理能力

如果你正在学习古文或准备相关考试,“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一个值得深入理解的经典故事。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