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知识问答网站首页知识问答

马革裹尸出自哪里

  • 编辑:钟蕊保
  • 2025-09-08 19:57:51
  • 来源:网易

马革裹尸出自哪里】“马革裹尸”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来形容将士战死沙场、英勇无畏的精神。那么,“马革裹尸”这个成语究竟出自哪里?它的出处和背后的历史故事又是什么?

一、

“马革裹尸”最早见于《后汉书·马援传》。典故讲述的是东汉名将马援在出征时,面对敌人时所表现出的坚定意志和不怕牺牲的精神。他曾在战场上对部下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而还耳。”这句话表达了他对战场生活的坦然接受和为国捐躯的决心。

此成语后来被广泛用于赞美那些为国家、民族英勇献身的将士,也常用来形容人在奋斗过程中不惧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表格形式展示答案

项目 内容
成语名称 马革裹尸
出处 《后汉书·马援传》
原文出处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而还耳。”
出处作者 范晔(《后汉书》作者)
典故背景 东汉名将马援在征战中表达自己愿为国捐躯的决心
成语含义 指将士战死沙场,用马皮包裹尸体运回故乡,象征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
现代用法 多用于赞扬为国牺牲的英雄或形容人不惧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三、结语

“马革裹尸”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承载着古代将士的忠诚与勇敢,也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了解成语的出处和背后的故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