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甄选问答网站首页甄选问答
无入而不自得的出处
- 编辑:赫连翰玉
- 2025-10-15 10:54:42
- 来源:网易
【无入而不自得的出处】“无入而不自得”是一句出自《礼记·大学》的经典语句,原文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而“无入而不自得”则出自《礼记·中庸》中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虽然“无入而不自得”并非直接出现在《中庸》原文中,但其思想与“中和”理念密切相关。
这句话常被理解为: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满足,不因外在环境的变化而动摇内心。它强调的是内在修养的重要性,以及面对各种境遇时的从容与淡定。
一、
“无入而不自得”虽非《中庸》原文直述,但其思想源于儒家“中和”之道,体现了个体在面对外界变化时,仍能保持内心安定、自在的状态。这种境界不仅是修身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人生圆满的关键。
此句强调的是一种超越环境限制的精神自由,即不论身处何地、遭遇何种境遇,都能做到内心的安宁与满足。它与“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等传统观念相呼应,是中华文化中关于心理调适与人格修养的重要体现。
二、表格形式展示答案
项目 | 内容 |
标题 | 无入而不自得的出处 |
出处 | 非直接出自《礼记·中庸》,思想源自“中和”理念,与《礼记·大学》有关 |
原意 | 不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
核心思想 | 强调内在修养、心理调适与精神自由 |
相关经典 | 《礼记·大学》、《礼记·中庸》 |
现代解读 | 面对逆境仍能保持心态平和,是一种高层次的人格境界 |
文化意义 | 体现儒家“中和”思想,强调内在修养与外在环境的和谐统一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无入而不自得”虽非原文,但其精神内涵深刻,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内在修养的高度重视。它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处世智慧,值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体悟与践行。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