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经验问答网站首页经验问答

惕厉的汉语大词典

  • 编辑:蓝凝堂
  • 2025-10-08 21:10:12
  • 来源:网易

惕厉的汉语大词典】“惕厉”一词在汉语中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常用于描述人保持警觉、谨慎的态度。在《汉语大词典》中,“惕厉”被收录为一个具有特定语义的词语,其含义多与警惕、戒惧有关。以下是对“惕厉”的详细解释与整理。

一、

“惕厉”是汉语中一个较为文言化的词语,意指警觉、警惕、戒慎。该词常见于古代文献和文学作品中,常用来形容人在面对事务时应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和责任感。在《汉语大词典》中,“惕厉”被定义为“警惕、戒惧”,并附有相关出处与用法说明。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但在一些正式或文学性的语境中仍有一定价值。它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言行的重视,也反映了传统文化中“慎独”“自律”的思想。

二、词语解析表

词语 拼音 释义 出处 用法示例 现代使用情况
惕厉 tì lì 警惕、戒惧 《左传·昭公十二年》 “君子之莅事,不敢怠惰,惕厉以自修。” 较少使用,多见于古文或文学作品
警惕、戒惧 《诗经·小雅·小弁》 “我心忧伤,惄焉如捣。岂不怀归?畏此罪罟。”(注:此处“惕”通“惕”) 常用于古文,现代较少单独使用
严厉、严格 《论语·子路》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注:“厉”可引申为严谨) 常见于现代汉语,意义较广

三、文化背景与意义

“惕厉”一词源于古代儒家思想,强调人在日常生活中应时刻保持警觉,避免因疏忽而犯错。这种思想与“慎独”“克己复礼”等观念密切相关,体现出一种内省与自律的精神。

在古代士大夫阶层中,“惕厉”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许多历史人物如诸葛亮、范仲淹等,都在其著作或行为中表现出对“惕厉”的高度重视。

四、结语

“惕厉”作为《汉语大词典》中的一个重要词条,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但其背后所蕴含的警觉意识与责任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加以借鉴。

通过了解“惕厉”的来源与意义,我们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也能从中汲取为人处世的智慧。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