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宝藏问答网站首页宝藏问答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自哪个典故
- 编辑:崔叶婕
- 2025-10-08 02:18:00
- 来源:网易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自哪个典故】“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常用来比喻目光短浅、只想到算计别人,却不知道自己也正处在危险之中。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历史典故,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它的出处和含义。
一、成语来源与典故总结
该成语最早出自《战国策·吴策》中的一则故事。故事讲述的是春秋时期,吴国大夫公子光(即后来的吴王阖闾)为了夺取王位,暗中策划刺杀吴王僚。他请来了刺客专诸,而专诸则借助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来劝说公子光:即使现在成功除掉了吴王僚,也可能会有更大的危险在后面等着。
后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被引申为一种警示,提醒人们做事要全面考虑,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潜在的风险。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
出处 | 《战国策·吴策》 |
意思 | 比喻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患 |
典故背景 | 春秋时期,吴国大夫公子光通过刺客刺杀吴王僚,但有人提醒他要注意更大的威胁 |
引申意义 | 做事要有远见,避免陷入“后患无穷”的境地 |
二、成语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生活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常常被用来形容那些只顾眼前利益、不考虑后果的行为。例如:
- 在商业竞争中,某公司为了抢占市场,不惜采取不正当手段,却忽略了法律风险;
- 在人际关系中,有些人为了个人利益伤害他人,却不知自己也可能成为他人目标。
这些情况都体现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警示作用。
三、结语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人生智慧。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预见可能的后果,避免因一时之利而酿成大祸。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有长远的眼光和谨慎的态度。
如需进一步了解《战国策》中的其他故事或相关成语,欢迎继续提问。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